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15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6年11月22日

【期刊论文】肿胀局麻技术的临床应用

蔡景龙, 马玲, 李东, 张淑贞, 高西美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8,4(4):186~189,-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探讨肿胀技术在体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体表肿物与先天性畸形、体表瘢痕、乳房整形、脂肪抽吸、腹壁整形、除皱、隆胸、褥疮、面瘫及颅骨电烧伤等320例体表外科手术应用肿胀技术,成人164例,完全采用肿胀法局麻技术,儿童66例,在全麻下应用肿胀技术。并与相应手术非肿胀法下施行进行了比较。结果脂肪抽吸术中利多卡因用量可达30~60mg/kg体重。肿胀技术具有易于进行解剖间隙的分离、减少术中失血、增强麻醉效果、增加手术安全性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结论肿胀技术可推广到体表外科手术中广泛应用,对儿童更为适宜,对减少输血造成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肿胀技术, 体表外科手术, 吸脂术, 利多卡因

上传时间

2006年11月22日

【期刊论文】糖尿病性皮肤溃疡创面的修复

蔡景龙, 李惠斌, 高西美, 蒋玲, 李明欣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3,14(4):205~20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探讨促进糖尿病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缩短病程和降低致残率的好方法。方法对68例糖尿病性皮肤溃疡患者采用控制血糖、增加营养、防治感染等措施,以稳定病情为基础,以创面局部清创,改善局部血运和外用药物换药培育肉芽生长为条件,以整形手术为手段的方法治疗。结果病情平稳,所有创面均顺利修复,创面愈合时间平均28天,无截肢现象。平均随访时间1年,随访率86.7%,疗效满意81.4%,出现溃疡复发或新的皮肤溃疡者占18.6%。结论多科室合作在全身治疗稳定病情的基础上,积极行创面局部处理和手术治疗是促进糖尿病性皮肤溃疡创面早期修复、缩短病程和降低致残率切实可行的方法,并要重视患者溃疡愈合出院后的指导工作。

糖尿病, 皮肤溃疡, 创面修复

上传时间

2006年11月22日

【期刊论文】烧伤早期微量元素的变化及其与病情、血清酶和血清蛋白之间的相关性

蔡景龙, 冯孟林, 郑国玲, 贾云珠, 孙永华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8,36(4):324~32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为探讨烧伤早期微量元素随病情变化的规律,及其与病情、血清酶和血清蛋白之间的相关性,采集了烧伤后3-7d65例患者空腹血清,测定13种微量元素、7种血清酶和血清总蛋白(TR)、血清蛋白(A)。结果表明:10种微量元素的变化与烧伤程度呈负相关,其中Zn、Se、Cu、Ti在程度、特重度烧伤时显著低于正常人和轻、中度烧伤时的值(P<0.05);TP、A分别与12种、11各微量元素呈正相关,且与Zn、Se、Cu、Ti呈密切的正相关(r>0.5,P<0.05);铜蓝蛋白(CP)与Cu、Se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5,P<0.05)。提示重度、特重度烧伤患者需尽早补充微量元素,且随病情不同应有所侧重;TP、A可反映血清多数微量元素含量;CP可作为血清铜含量的指标。

烧伤, 痕量元素, 酶类, 血蛋白质类

上传时间

2006年11月22日

【期刊论文】单发性与多发性瘢痕疙瘩转化生长因子-βII型受体Poly A位点基因突变研究

蔡景龙, 安纲, 徐斌, 朱桂英, 樊树强, 闫宏山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5,22(1):41~43,-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检测瘢痕疙瘩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II型受体(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receptorII,TPBII)PolyA位点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单发性与多发性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差异。方法瘢痕疙瘩标本20例,单发性14例,多发性6例,提取组织中DNA;在TBRⅡ基因PolyA位点两侧设计并合成引物,利用PCR仪扩增TBRⅡDNA;对PCR产物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PCR产物纯化后,利用自动测序仪鉴定基因突变的类型。结果瘢痕疙瘩组织中的TBRⅡPolyA位点表现出基因缺失突变,其阳性率多发性瘢痕疙瘩为50%(3/6),单发性瘢痕疙瘩为7.1%(1/1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性与单发性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可能不同。

瘢痕疙瘩, 转化生长因子-βII型受体, Poly A位点

上传时间

2006年11月22日

【期刊论文】青春期与青年男性乳房发育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蔡景龙, 剖振中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5,5(6):367~369,-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了解目前国人青春期及青年男性乳房发育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分析山东省某高校1998例18~25岁青年男性人群问卷式调查资料。结果:①青春期男性乳房发育发生率为71.4%,平均发生年龄为(12.6±1.9)岁,持续时间为(1.33±0.52)年。乳房发育以乳房结节表现为主(76.1%),乳房触痛、乳头溢液发生率分别为71.2%和21.7%,发育的乳房以1~2cm大小为最多见(80.1%),发育部位以双侧发育最多(87.6%),自行消退率为97.8%。②青年男性乳房发育症发病率为4.15%,发生年龄(13.3±2.2)岁,持续时间(6.30±3.86)年,乳房直径(7.9±4.8)cm,乳晕直径(2.5±1.2)cm,弥漫增大和局限结节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2.5%和67.5%。双侧乳房增大表现者为78.6%,左侧增大者为12.1%,右侧增大者为9.3%。乳房触痛和乳头溢液者发生比例分别为21.6%和15.7%。③青春期男性乳房发育和青年男性乳房发育症人群在发生率自行消退情况,持续时间、乳房增大部位及伴有乳房疼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春期男性乳房发育和青年男性乳房发育症各有其流行病学特点。

男子乳房发育, 青春期, 青少年, 流行病学

合作学者

  • 蔡景龙 邀请

    山东大学,山东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