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18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17年03月01日

【期刊论文】体检者的舌色与外周血7 项红细胞 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梁嵘, 梁 嵘, 任玉杰, 崔 晶, 陈东宁, 王召平, 王盛花, 任继平, 张 莹, 杨新宇, 姚叙莹

世界中医药,-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探讨体检者的舌色与外周血7 项红细胞参数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为2 218 例体检者( 男性888 人,女性1 330 人) ,由中医师判断舌色。采集静脉血,检测红细胞计数( RBC) 、血红蛋白测定( HGB) 、红细胞压积( HCT) 、平均红细胞体积 ( MCV)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 。舌色的出现率比较 采用卡方检验;舌色分类与红细胞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运用近似 t 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 与男性比较,女性中淡白 舌、淡红舌、淡暗舌的出现率增高,而暗红舌的出现率降低( P <0. 01) ;与淡红舌组比较,女性淡白舌组的 RBC、HGB、HCT 降低, RDW 增加( P <0. 05 或 P <0. 01) ;红舌组的 RBC、HGB、HCT 增加( P < 0. 05) 。2) 与淡红舌组比较,男、女性的暗红舌、紫暗舌 组均表现为 HGB、HCT 增加( P <0. 05 或 P < 0. 01) 。结论:1) 女性中各种淡舌( 淡白舌、淡红舌、淡暗舌) 的出现率高于男性。 2) 舌色的浅深与 HGB、HCT 成正相关。3) 暗红舌、紫暗舌与 HGB、HCT 增加的关联最为密切。

健康体检, 舌色, 血红蛋白, 红细胞压积

上传时间

2017年03月01日

【期刊论文】基于色度学的舌色分类研究现状与分析

梁嵘, 杨新宇, 王召平, 任玉杰, 张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色度学的舌色分类研究现状,为数字舌图的舌色分类研究提供依据与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2 项舌色分类研究的数据,将舌色的色度值统一转化为 L 值、 a 值、 b 值、 C 值、 H 值,进行各类舌色的色度值比较,并观察各类舌色在国际照明委员会( CIE) 提出的颜色 - 对立空 间模型( CIELAB) 和明度彩度色调颜色模型( CIELCH) 的分布,采用 K 均值聚类的方法,对不同研 究者报道的舌色色度值进行聚类分析,并作色差比较。结果 22 篇文章共报道了11 类舌色:淡白 舌、淡红舌、红舌、红绛舌、暗红舌、淡紫舌、紫红舌、青紫舌、紫舌、绛紫舌、紫暗舌。11 类舌色的亮 度在45 ~60 之间,色相角在8° ~27°和320° ~355°之间,饱和度在 17 ~36 之间。从淡白舌到淡红 舌、红舌、红绛舌、暗红舌,观察到有规律的色度值变化,表现为 L 值逐渐下降,而 a 值逐渐升高的趋 势。以聚类中心位置的色度值为比较的基准,色差的范围在 2. 44 ~ 19. 70 之间。结论 色度学为 中医将舌诊的色觉经验进一步升华为量化色诊提供了关键的理论与技术。但不同研究者报道的色 度值差异较大,也提示应当尽快制定数字舌图采集与色彩校正的规范方案与流程,使获得的舌色色 度值能够在公共平台进行有效交流。

色度学, 数字舌诊, 舌色分类

上传时间

2017年03月01日

【期刊论文】对中医古医籍所体现的诊法二元结构的思考

梁嵘, 梁 嵘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通过分析古代的诊法专著与临床著作,提出中医诊法研究在四诊合参的特征之外,还具 有探寻诊法之特异度的特点, 《伤寒论》所说的“但见一症便是”,即是对这一研究特点的表述。诊法的 二元结构展示了诊法研究的两个目的:利用人体,特别是利用医生的感觉器官来解读人体的感知研 究;提高临床诊断之准确性的研究,其中特别关注对诊断特异性的探讨。认识到中医诊法研究的二元 结构,将有益于提高诊法教学研究与诊法临床研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中医诊法, 感觉, 特异度, 脉, 症

上传时间

2017年03月01日

【期刊论文】清代伤寒医案 267 人次的舌象分析

梁嵘, 张前进, 梁 嵘, 姚叙莹, 王盛花, 王召平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探讨清代伤寒病舌诊的共性特征。方法:阅读 46 部伤寒病舌诊医案著作,获得伤 寒病舌诊医案 214 例,267 人次,统计舌质与舌苔的出现率。并分析舌象记录在清早期、中期、晚期的 变化规律。结果:在 267 人次中,对舌苔的记录最多(91.39%)。清代不同时期的舌象记录比较显示:与 清代早期比较,苔质的记录数量明显增加(P

清代医案 伤寒病 舌诊

上传时间

2017年03月01日

【期刊论文】对主诉“上火”者中“已病”舌象的观察与思考

梁嵘, 梁 嵘 , 陈冬宁 , 王召平 , 李丹溪 , 姚叙莹 , 田 丁 , 王盛花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摘  要:目的:探讨主诉为“上火”时出现“已病”舌象的诊断意义。方法:以303例主诉“上火”的案 例为基础,分析“已病”舌象与问诊资料的关联性。结果:1. 所有案例中,53.14%的“上火”者具有2个以 上的“上火”诱因。复合诱因以不内外因(饮食因素、劳累)与内因(压力大、情绪不好)的组合为多见。当 多个“上火”诱因同时存在时,舌象表现为“已病”的几率明显增加;2. 29.95%“上火”者为经常上火,其舌 象表现为“已病”的几率明显增加。结论:当舌象表现为“已病”时,多已不是“欲病”的上火,而属“已病” 的中医热证。在中医体检中,有效地区分“欲病”与“已病”十分重要,而“已病”舌象是区分两者的重要依据。

:治未病 上火 舌诊 已病 病因

合作学者

  • 梁嵘 邀请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