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9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9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燕山承德地区晚侏罗世盆地充填记录及对盆缘构造作用的指示

刘少峰, 张金芳, 李忠, 王清晨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4,9(3):245-254,-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承德地区滦平-承德和大杖子-新城子晚侏罗世沉积盆地带分别与丰宁-隆化逆冲带和尚义-平泉逆冲带相邻。盆地充填的土城子组在垂向上可划分出三个主要由辫状河冲积平原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组成的盆地相。沉积物岩屑和砾石成分统计表明,滦平-承德盆地北缘岩屑岩性相在垂向上表现出三个基底变质岩岩屑向上增多的旋回,而滦平-承德盆地南缘及大杖子-新城子盆地则由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岩屑表现出三个向上增多的旋回。盆地沉积学特征表明,滦平-承德盆地南北边缘分别受控于尚义-平泉北缘和丰宁-隆化逆冲带,而大杖子-新城子盆地受控于尚义-平泉南缘逆冲带。如果承德断层发生了长距离逆冲推覆活动,其活动时间绝非土城子组同沉积期和之后,应该发生于髫髻山组沉积之后和土城子组沉积之前。盆地中三个岩屑岩性相旋回和盆地相旋回共同地反映了盆缘逆冲带三次抬升剥露过程。

承德, 土城子组, 盆地充填, 岩屑岩性相, 构造作用

上传时间

2009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燕山地区中生代盆地演化及构造体制

刘少峰, 刘少峰①②, 李忠③, 张金芳④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增坤Ⅰ):19-31,-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燕山地区中生代盆地经历了重要的构造变革,由前晚三叠世台缘克拉通盆地转变为晚三叠世至晚侏罗世挠曲盆地,进而再次转变为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裂谷盆地。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响应两次板内强变形作用,分别沿逆冲带边缘沉积了杏石口组和土城子组粗碎屑冲积体系;早白垩世受转换伸展断层控制,盆地充填以扇三角洲一湖泊体系为主。晚三叠世挠曲盆地的沉积碎屑成分反映了源区元古界和太古界地层的剥露过程;而晚侏罗世挠曲盆地则反映了源区受早期沉积覆盖的火山碎屑岩的剥蚀及其基底岩石的剥露过程。原型盆地再造结果显示,早侏罗世至晚侏罗世早期盆地展布具有向近北东东向和近东西向迁移的趋势;早白垩世盆地呈北北东向横跨于前期盆地之上。两期盆地分别受控于不同的构造体制。

燕山, 中生代, 盆地沉积物源, 源区剥露过程, 盆地演化, 构造体制

上传时间

2009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数字高程模型在地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刘少峰, 王陶, 张会平, 程三友, 孙亚平, 雷国静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3(1):303-309,-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人们研究地表过程、构造地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DEM是地形表面的数字表达,易于三维可视化和统计分析。DEM作为一种空间数据,可以进行各种空间分析,编制平均高程图、山顶面图、谷地面图、局部地形图、平均坡度图和剖面图,从而有效地显示地形特征,预测地表侵蚀量和地形发展趋势。特定盆地充填面的DEM分析是探讨特定地质时期(新生代)以来地表由沉积转入侵蚀、沉积之后隆升过程、隆升速率和剥蚀量、剥蚀速率等地表过程的有效手段,它与大地构造、深部地球物理相结合,可以揭示隆升机制和大陆动力学背景。低起伏侵蚀面的DEM分析有利于定量揭示山脉夷平面分布,结合基岩地质等其他资料综合分析,可揭示侵蚀面的成因,揭示大地构造与地表过程相互关系是未来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DEM, 地表过程, 古充填面, 古侵蚀面

上传时间

2009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合肥盆地花岗岩砾石的同位素年代学示踪

刘少峰, 刘少峰①, 张国伟②, 张宗清③, 苏尚国①

科学通报,2001,5(9):748-753,-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通过对金寨县三尖铺组和凤凰台组沉积剖面中花岗岩砾石岩石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分析证明,作为合肥盆地主要物源区的大别山或北淮阳地区原始存在同碰撞造山后的花岗岩砾石样品错石U-Pb不一致性下交点年龄为214Ma左右、白云母40Ar/39Ar年龄为196Ma左右、钾长石K-Ar年龄为181Ma左右。前者可能为花岗岩的成岩年龄,后两者为样品中白云母和钾长石的同位素封闭年龄,而沉积剖面中大量出现花岗岩砾石的沉积岩年龄应代表了岩体剥露于地表的最小年龄值,取166Ma。由此,计算出岩体自214Ma形成后,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初期经历了早期缓慢隆升和后期快速隆升,隆升速率分别为0.08和0.4~0.3km/Ma。这些结果与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带、北淮阳逆冲带隆升时期基本一致。

合肥盆地, 砾石, 物源区, 同位素年代学示踪

上传时间

2009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地球动力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研究成果综述

刘少峰, 程三友, 张会平, 苏三

现代地质,2004,12(4):404-414,-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通过按地域和构造作用过程等形式划分11个专题会场,展示了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其成果主要包括特提斯域构造演化及其不同阶段的块体裂解、拼合及后期改造的细节过程,地质历史中的超大陆分布和成因,俯冲—碰撞带深部构造和变质机制,安第斯山(Andes)缓倾角平坦式俯冲过程及其地壳变形和岩浆作用的响应,显微构造对动力作用过程的影响和控制,地壳和上地幔熔融、流变学和动力学意义,大洋岩石圈构造与演化,大陆地盾区构造和再活动,稳定大陆区地震,空间大地测量学和现代板块运动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充分显示了地球动力学研究具有多学科、多手段(如古地磁、超深钻、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和GPS等)、多尺度(宏观、微观)和多时期、全面、综合、并逐步接近定时、定位和定量地探索和研究的特点,它从地球(主要为上地幔和地壳)的组成、结构构造入手,逐步认识地球(主要为地球岩石圈)的演化和动力学。

地球动力学, 特提斯, 俯冲-碰撞带, 显微构造, 流变学, 地震, 岩石圈

合作学者

  • 刘少峰 邀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