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9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5年05月20日

【期刊论文】耐高渗压高产甘油的一个假丝酵母新种——产甘油假丝酵母*

王正祥, 诸葛健, 方慧英

微生物学报,1999,39(1):68~74,-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从自然标本中分离获得一高产甘油的菌株WL2002-5,仅发酵葡萄糖及微发酵蔗糖,能利用葡萄糖、蔗糖、乙醇生长,微利用甘油和柠檬酸,不利用肌醇、硝酸盐、赤藓醇、阿拉伯醇、甘露醇,与DBB显色反应为阴性,可在含500g/L葡萄糖或100mL/L醋酸的培养基中40℃下生长,可在水活度为0.890-0.900的培养基中生长,出芽生殖,易形成“假丝酵母菌型”假菌丝,不进行有性生殖,线粒体DNA的分子量为20kb,是假丝酵母属的一个新种,定名为产甘油假丝酵母(Candida glycerol genesis Zhuge sp. nov.)。

产甘油假丝酵母, 鉴定, 发酵

上传时间

2005年05月20日

【期刊论文】利用木糖和葡萄糖合成乙醇的新型重组大肠杆菌的研究

王正祥, 孙金凤, 徐敏, 张峰, 王正祥*

微生物学报,2004,44(5):600~604,-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利用PCR方法从运动发酵单孢菌染色体DNA扩增出乙醇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pdc、adhB,分别用tac启动子控制表达,构建了可以在Escherichia coli JMI 09中表达的重组质粒pKK-PA、pEtac-PA。初步的乙醇发酵结果表明,在 E. coli中只引入 adhB基因不能拓宽其中的产乙醇途径,引入pdc基因可以与宿主自身的ADH酶协同作用,使碳流有效导向产乙醇方向。同时引入pdc、adhB基因可以在宿主E. coli中成功建立产乙醇途径。

重组大肠杆菌, 乙醇, 发酵

上传时间

2005年05月20日

【期刊论文】产甘油假丝酵母甘油代谢关键酶的研究*

王正祥, 诸葛健, 曹钰, 陈珺, 方慧英

微生物学报,2000,40(2):180~18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本文对产甘油假丝酵母的甘油代谢关键酶进行了研究,发现产甘油假丝酵母同化甘油能力极弱,少量葡萄糖明显改善其同化甘油的能力;线粒体3-磷酸甘油脱氢酶受3-磷酸甘油的强烈诱导,受葡萄糖代谢的阻遏。在甘油发酵过程中,产甘油假丝酵母胞浆3-磷酸甘油脱氢酶酶活处于较高水平并在36h和60h时出现两次酶活高峰,其中第一次酶活峰值水平决定产甘油假丝酵母的甘油合成和积累水平,成为甘油高速积累期(18~48h)甘油合成的关键 性的限速酶。在甘油发酵18~48h内,3-磷酸甘油酯酶的酶活处于高水平,并在36h时出现酶活峰值;处于缓慢甘油积累阶段的48~72h间,3-磷酸甘油酯酶已处于低水平表达,此时,3-磷酸甘油酯酶则成为甘油合成的限速酶。 产甘油假丝酵母稳定并高表达其胞浆3-磷酸甘油脱氢酶基因并且其所表达的3-磷酸甘油酯酶酶活远高于胞浆3-磷酸甘油脱氢酶这一特征是其高产甘油根本所在。

甘油, 产甘油假丝酵母, 线粒体3-磷酸甘油脱氢酶, 胞浆3-磷酸甘油脱氢酶, 3-磷酸甘油酯酶

上传时间

2005年05月20日

【期刊论文】产甘油假丝酵母胞浆32磷酸甘油脱氢酶编码基因的克隆·

王正祥, 诸葛健

微生物学报,1999,39(4):321~326,-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当酵母细胞处于高渗压环境时,甘油被诱导合成以提高其胞内渗透压,这一过程受HOG途径的调控。GPDI基因为HOG途径的重要靶基因,高效表达使胞内3-磷酸甘油脱氢酶酶活水平提高可极大地提高甘油的产量。本研究将产甘油假丝酵母(Candida glycerolo-genesis)染色体DNA经Sau3 AI部分酶解后的5-10kbDNA片段与经Bam HI线性化及CIP处理过的酵母-大肠杆菌穿梭质粒YEp51连接,以大肠杆菌DH5a为受体,构建产甘油假丝酵母的染色体基因文库。通过遗传互补法,在含50g/L氯化钠的培养基上筛选出15个转化子,对转化子0601进行了进一步鉴定,转化子0601所含质粒YEp0601带有YEp51的标记并可以消除Saccbaro myces cervisiae642菌株由于其GPD1,GAPD2两基因的缺失突变而表现出的渗透压敏感性,表明已克隆到产甘油假丝酵母的编码胞浆3-磷酸甘油脱氢酶的基因。

产甘油假丝酵母, 3-磷酸甘油脱氢酶基因, 克隆

上传时间

2005年05月20日

【期刊论文】Two phenotypically compensating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s inRalstonia eutropha

王正祥, Zheng-Xiang Wang a;b, Christian Bra

FEMSM icrobiology Letters 11174(2003)1-8,-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The tricarboxylic acid (TCA) cycle enzyme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IDH) and the glyoxylate bypass enzyme isocitrate lyase are involved in catabolism of isocitrate and play a key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metabolic flux between the TCA cycle and the glyoxylate shunt. Two IDH genes icd1 and icd2 of Ralstonia eutropha HF39, encoding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1 (IDH1) and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2 (IDH2), were identified and characterized. Icd1 was functionally 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 whereas icd2 was expressed in E. coli but no activity was obtained. Interposon-mutants of icd1 (HF39vicd1) and icd2 (HF39vicd2) of R. eutropha HF39 were constructed and their phenotypes were investigated. HF39vicd1 retained 43% of IDH activity, which was not induced by a cetate, and HF39vicd2 expressed 74% of acetate-induced IDH activity. Both HF39vicd1and HF39vicd2 kept the same growth rate on acetate as the wild-type. These data suggested that IDH1 is induced by acetate. The interposon-mutants HF39vicd1 and HF39vicd2 accumulated the same amount of poly(3-hydroxybutyric acid) as the wild-type.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Isocitrate lyase, Malate synthase, Polyhydroxyalkanoic acids, Ralstonia eutropha

合作学者

  • 王正祥 邀请

    江南大学,江苏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