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7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9年11月02日

【期刊论文】腺病毒介导的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影响的初步观察 *

胡长林, 陶陶, 陈莉芬, 唐宏

复旦学报(医学版),2005,32(5):594~59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的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构建HIF-1α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v-HIF-lα),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性脑缺血(MCAO)模型:(1)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v)于MCAO后立即注射人缺血侧脑室,观察其在脑内的表达部位和持续时间;(2)动物被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Adv-HIF-1α组、Adv组,除sham组外.其余3组均于MCAO后立即在缺血侧脑室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Adv-HIF-1α基因和Adv,治疗72 h,取大脑,平均切成6片,用2,3,5一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以观察Adv-HIF-1α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结果 注射Adv后.GFP仅在大鼠双侧侧脑室壁和脑室内的脉络丛及室管膜上皮细胞表达,持续2周左右;Adv-HIF-1α能明显缩小脑梗死体积,分别与IR组和Adv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Adv.HIF-1α能显著缩小大鼠缺血再灌注的脑梗死体积,提示其具有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作用。

低氧诱导因子-1α, 局灶性脑缺血, 重组腺病毒

上传时间

2009年11月02日

【期刊论文】神经节苷脂GM1对脑缺血脑保护作用的实验探讨

胡长林, 董为伟, 吴渝宪, 傅雅各

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2,18(4):196~198,-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用神经节苷脂GM1治疗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结果显示脑Na+-K+-ATP酶活性明显恢复,脑水肿明显减轻,光镜与电镜观察神经节苷腊GM1治疗组鼠脑神经毡无明显水肿,病灶区大多数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未见不可逆性损害,病理学改变明显较脑缺血生理盐水对照组轻,提示神经节苷脂GM1对局灶性脑缺血性损害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脑缺血, 脑水肿, Na+, -K+, -ATP酶, 神经节苷脂GM1, 病理学

上传时间

2009年11月02日

【期刊论文】疏血通注射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

胡长林, 张璇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5,24(5):341~344,-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采用自体血栓注入并闭塞大脑中动脉的方法,制备局灶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组(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疏血通治疗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疏血通注射液,均0.25 mL.kg-1,qd,连续5d。观察3组大鼠的脑梗死范围、脑含水量、神经功能评分、血管闭塞和再通情况、病理组织学改变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脑含水量(84±3)%,比假手术组(74±3)%明显增多;疏血通注射液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缩小脑梗死范围,降低脑组织含水量,此外疏血通注射液还可促进血栓溶解,使血管再通并减轻脑组织病理变化。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脑梗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脑缺血, 脑梗死, 大鼠, 疏血通注射液

上传时间

2009年11月02日

【期刊论文】托呲酯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癫痫样放电的抑制效应

胡长林, 曾可斌, 陈阳美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5,24(3):197~199,-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探讨托吡酯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癫痫样放电的抑制作用及其特点。方法:分离原代培养1日龄SD大鼠海马神经元,d 9~15采用膜片钳全细胞模式记录托吡酯(20,100μmol.L-1)和苯妥英(10μmol.L-1)对电流刺激及谷氨酸诱导神经元癫痫样放电的抑制效应。结果:苯妥英(10μmol.L-1)、托吡酯(20,100μmol.L-1)抑制电流刺激诱导神经元动作电位,分别减少100%,(38±25)%和(70±l9)%。苯妥英(10 μmol.L-1)及托吡酯(100μmol.L-1)分别完全或部分抑制谷氨酸诱导海马神经元的癫痫样放电。结论:托吡酯抑制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的癫痫样放电,并与其浓度及作用时间有关。

海马, 神经元, 细胞培养, 谷氨酸, 癫痫样放电, 托呲酯

上传时间

2009年11月02日

【期刊论文】兔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ATP和乳酸含量及磷酸果糖激酶活性变化

胡长林, 陈健, 王宇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5):420~423,-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观察兔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能量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方法健康大耳白家兔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3组:正常组,脑出血组,假手术组。其中脑出血、假手术组义分成1、6、12、24、48、72 h组。采用二次注血法制备兔白体血脑出血模型。分离血肿周围组织,测定脑水含量、能量代谢产物三磷酸腺苷(ATP)和乳酸的含量以及磷酸果糖激酶活性变化。结果脑出血1 h血肿侧即有脑水肿,至72 h逐渐加重,血肿侧明显重于对侧。1 h后血肿周围组织ATP含量呈中度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意义。1~12 h间ATP含量略有波动,12 h后再次下降,至24 h达最低点[(13.29±2.92)vg/g,降至正常的58%],差异有显著意义。24 h至72 h间无明显变化。乳酸含量于1 h即有增高,12 h达高峰[(21.01±0.18) μmol/g],直至72 h乳酸水平[(12.89±0.25) μmol/g]仍明显高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th即有下降[(3.98±0.02) U/mg],72h内持续下降。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在24 h后才发生明显的能量代谢衰竭,滞后于脑水肿的发生,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相关酶的活性减低有关。

脑出血, 能力代谢, 三磷酸腺苷, 乳酸, 磷酸果糖激酶类

合作学者

  • 胡长林 邀请

    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