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5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9年08月30日

【期刊论文】家兔输卵管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超微结构

张雅芳, 王云祥, 张建国*, 丛滨星

解剖学杂志,1997,20(5):495~501,-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家兔输卵管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及超微结构,并应用多功能医学图像分析技术测定了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内小泡的分布密度、平均最大直径、体密度和数密度。结果表明输卵管的粘膜层、肌层及浆膜层均存有毛细淋巴管,除粘膜层外,还存在淋巴管输卵管毛细淋巴管具有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的一般特点,其内皮细胞间的连接方式有三种,即插入连接,重叠连接和端端连接,有粘着装置的占17.4%,开放连接占1.1%,内皮细胞内小泡游离于胞质中的占45.2%,小泡的平均最大直径为78.4nm,体密度为0.0402,数密度为110.5/μm³个产。提示输卵管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在组织液形成和大分子物质的转运上可能以细胞间连接形成的通道为主,但小泡的运输作用也不可忽。

家兔, 输卵管, 淋巴管

上传时间

2009年08月30日

【期刊论文】人结肠癌和胃癌淋巴管形态结构的研究

张雅芳, 赵玲辉, 刘慧冬, 李玉兰, 李益民, 徐晶莹

解剖科学进展,2003,9(1):9~13,-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 研究人结肠癌和胃癌组织淋巴管的微细分布、超微结构特征和组织化学染色特性,观察其共同特点,为进一步探讨癌组织的淋巴道转移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取临床结肠癌和胃癌病人手术切除的组织,按癌组织中央区、周边区及正常区分别取材,应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及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和高碘酸-无色品红-橙黄G染色的方法,对结肠癌和胃癌组织淋巴管的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结果 无论在结肠癌和胃癌,癌组织中心区均未见淋巴管;而癌组织周围区淋巴管的密度较正常区的增高,且管径较大,形态不一;淋巴管内皮细胞及细胞器有明显变化,内皮细胞间连接开放增加,常见淋巴管管壁的破坏和不完整;癌组织正常区的淋巴管分布于各层组织中,其超微结构变化不明显。结论 淋巴管只存在于结肠癌和胃癌组织周围区和正常区,提示结肠癌和胃癌组织的淋巴道转移可能是通过癌组织周围区淋巴管内皮细胞连接的开放和癌组织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破坏溶解作用而进入淋巴管管腔的。

人, 结肠癌, 胃癌, 淋巴管

上传时间

2009年08月30日

【期刊论文】小鼠肝癌细胞移植瘤内淋巴管的形态与亚细胞结构

张雅芳, 李晓冬, 赵玲辉*, 高伟东, 李玉兰, 刘慧冬

解剖学报,2004,35(2):194~19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 观察小鼠肝癌细胞所致小鼠移植瘤内淋巴管形态学改变,探讨移植瘤内是否有淋巴管新生。方法 将小鼠肝癌(H22)腹水型瘤株细胞接种于昆明小鼠腋部皮下,2周时摘取肿瘤,采用HE染色观察癌肿的发展,光镜下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观察毛细淋巴管;半薄切片筛选毛细淋巴管;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毛淋巴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动物模型显示2周时小鼠腋部可见明显肿块。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可见中心区无毛细淋巴管+周边部可见稀疏的染成棕黄色的毛细淋巴管,染成蓝色的衄管较为多见。透射电镜下,周边区可见毛细淋巴管,亚细胞结构发生损伤。结论 小鼠肝癌细胞所致小鼠移植瘤内存在新生毛细淋巴管。

肝癌细胞, 移植瘤, 新生淋巴管, 组织化学, 电镜, 小鼠

上传时间

2009年08月30日

【期刊论文】大鼠胸导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探讨

张雅芳, 刘宝全, 李晓冬, 李益民, 赵玲辉*, 李伟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4,38(6):499~501,-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 通过培养大鼠胸导管内皮细胞,探讨其生物学特性,为研究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提供体外实验材料。方法 培养的胸导管内皮细胞用常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 胸导管内皮细胞呈铺路石样,Ⅷ因子相关抗原和Flt-4(VEGFR-3)的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光镜和电镜下具有内皮细胞的形态特征。结论 体外培养的大鼠胸导管内皮细胞具有体内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可作为研究大鼠淋巴管内皮细胞功能和进一步研究癌转移机制的体外实验材料。

大鼠, 胸导管, 内皮细胞, Ⅷ因子相关抗原, Flt-4

上传时间

2009年08月30日

【期刊论文】胃、结肠癌的癌组织周边区淋巴管的形态学特征

张雅芳, 刘慧冬, 赵玲辉, 李玉兰, 李晓冬, 杨树才, 李益民, 聂春生

癌症,2005,24(6):699~673,-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背景与目的:关于淋巴转移机制,大多数研究局限于淋巴管的分布。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在癌组织周边区的淋巴管形态、分布和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取人胃癌、大肠癌手术标本各10例,制作大鼠结肠癌模型20例。在光镜下观察淋巴管形态及其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使用图像分析仪,测量癌组织周边区和正常区淋巴管的数密度和体密度,计算淋巴管开放率和破坏率。结果:癌周边区的淋巴管管腔扩张、管壁被破坏;淋巴管内皮细胞被溶解破坏,遗留断裂的碎片,细胞器出现病理变化。癌周边区淋巴管的密度高于正常区。人结肠癌癌周边区和正常区的淋巴管数密度分别为(10.2±1.7)/mm²和(5.1±0.8)/mm²(P<0.05),体密度分别为(1.5±0.2)%和(0.7±0.0)%(P<0.05)。人胃癌癌周边区和正常区的淋巴管数密度分别为(8.0±0.9)/mm²和(3.4±0.6)/mm²(P<0.01),体密度分别为(1.6±0.3)%和(0.8±0.2)%(P<0.05)。鼠结肠癌模型、人胃癌和结肠癌的癌周边区淋巴管开放率(22.2%、35.0%、25.8%)明显高于正常区(7.8%、8.0%、5.0%)(P<0.05)。鼠结肠癌模型和人胃癌的癌周边区淋巴管破坏率(20.1%和35.3%)也明显高于正常区(0和2.0%)(P<0.05)。结论:与正常组织比较,癌组织周边区淋巴管管腔扩张,管壁破坏,内皮细胞被溶解破坏,淋巴管密度增大。

癌组织, 淋巴管, 内皮细胞, 超微结构

合作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