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7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11年03月25日

【期刊论文】黄檗的更新特点及食果实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

鲁长虎, , 常家传, 许青

生态学杂志,2004,23(1):24~29,-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在帽儿山实验林场和哈尔滨实验林场,黄檗母树下没有幼苗分布,不能进行天然更新,需要靠食果实鸟类等将果实和种子传播至远离母树的其他林下。捕食黄檗果实的食果实鸟类有9种。其中6种是食果肉鸟类,吞入果实后,消化果肉,而种子完整地随粪便排出而得以传播。其余3种是食种子鸟类,没有传播作用。果实在鸟类消化道内的滞留时间达20~30min,具有很长的潜在传播距离。将鸟类消化后的种子与完整果实和人为去果肉种子进行萌发对比实验,消化后种子的累计萌发率与其余二者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食果实鸟类的消化(道)过程对种子萌发没有明显影响,同时证明果肉对种子萌发率没有显著影响,果肉中不含萌发抑制物质。黄檗提供多种鸟类以食物,而鸟类也同时以多种肉质果植物为食物。因此食果实鸟类和肉质果植物(包括黄檗)之间形成了松散的互利共生关系。

黄檗,, 更新,, 食果实鸟类,, 种子传播,, 互利共生

上传时间

2011年03月25日

【期刊论文】星鸦的贮食行为及其对红松种子的传播作用*

鲁长虎

动物学报,2002,48(3):317~321,-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1994~1998年秋在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对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的贮食行为及其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种子的传播作用进行了研究。星鸦在秋季至翌年早春主要以红松种子为食,偶食桨果。秋季种子成熟时,星鸦在取食的同时储藏大量种子作为冬季和早春的食物,这些种子中未被完全吃掉的遗留部分在第三年春天即可发芽。在树上取食部分种子后,星鸦通常储存30~50粒于舌下囊中,飞行2~5km后,将种子埋藏在土层下2.5~3.5cm深处,每个贮点多为2~4粒。贮点生境主要有8种:林缘(路边)、保护区周围空阔地、人工落叶松林、人工臭冷杉林、人工红松林、人工红皮云杉林、天然更新的杨桦林和天然原始红松阔叶林(母树林)。星鸦每天至少手动种子10次。达400粒。一个贮藏季节一只星鸦可贮藏至少16000粒种子。对红松1年生和2年生幼苗调查表明,幼苗在上述8种生境中均有分布,并且在人工落叶松林、天然更新杨桦林和母树林下有幼树分布。因此星鸦能有效地扩散红松种子,有利于红松的天然更新。

星鸦, 红松, 贮食行为, 种子传播

上传时间

2011年03月25日

【期刊论文】动物对松属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研究进展*

鲁长虎

生态学杂志,2006,25(5):557~562,-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松属植物约110种,根据种子传播方式可分为风传播松和动物传播松。风传播松占绝大多数,种子多具有适应风力的翅。动物传播松大约23种,都具有大、可食用、无翅或短翅的种子,无法借助风力传播。动物传播松的分布生境多为贫瘠的山地,而且多位于高海拔地区。目前已知9种松树的动物传播各类,其余14种可推测为动物传播。动物传播者包括鸦科鸟类和啮齿类动物,动物将获得的种子分散贮藏,未被重取的种子可能萌发,完全传播。动物传播是定向传播,微生境我适合种子萌发。啮齿类的传播距离可达数10m,而鸦科的传播距离可达数公里。动物传播的松树会出现树木和多树干现象,一般由同一贮点内贮藏的多粒种子萌发造成的。动物贮藏的种子大部分被重取,称传播后取食。一些具有大种子的风传播松在种子落地后,啮齿类和鸟类会再次埋藏而形成二次传播,可看做是一个单独的传播类型,即风动物传播松。动物传播者与依赖传播松树之间可看作是互利共生关系。

动物,, 松属植物,, 种子传播

上传时间

2011年03月25日

【期刊论文】果实(种子)化学防御与食果实动物的适应对策*

鲁长虎

生态学杂志,2005,24(5):567~572,-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种子植物在果实(种子)成熟后需要防御食果实动物捕食种子,同时要传播种子至适宜萌发的生境。很多植物依赖食果实动物传播种子,称动物传播植物。果实(种子)化学防御是抵御种子捕食者的重要手段。果实(种子)中次生物质包括各种生物碱、生氰糖苷、萜类和酚类等,种类繁多;次生物质的含量随果实成熟过程而变化。次生物质可以抵御动物的捕食,其毒性对种子传播者和种子捕食者没有选择性,即具泛毒性。果肉中的次生物质也可以起到轻泻剂的作用,缩短种子在动物消化道路的滞留时间,以影响传播效率。果实(种子)次生物质的产生不受植物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产生与果实质量有关。在温带地区,通常SS型果实次生物质含量低,而FL型果实含量高。食果实动物可通过高速捕食行为、摄取环境中特殊物质和获得丰富营养等3个方面适应次生物质。果实(种子)中次生物质的研究对支植物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果实(, 种子), ,, 食果实动物,, 化学防御,, 适应对策

上传时间

2011年03月25日

【期刊论文】帽儿山地区秋季食果实鸟类的食性与迁徙

鲁长虎, 鲁长虎①, 常家传②, 杨显峰②, 崔黎明②

动物学杂志,2005,40(4):86~90,-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野外研究于2002和2003年秋季在帽儿山地区进行。帽儿山地区秋季可供鸟类取食的肉质果植物种类繁多,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和山荆子(Malus baccata)是最主要的两种植物。帽儿山地区迁徙性食果实鸟类共9种,包括夏候鸟和旅鸟5种,冬候鸟4种。主要的食果实鸟类是斑鸫(Turdus naumanni)、灰背鸫(T. hortulor um)和北朱雀(Carpodacus roseus),前两种为食果肉鸟类,后一种是食种子鸟类。斑鸫主要取食黄檗果实,灰背鸫主要取食山荆子果实,北朱雀主要取食黄檗种子。食果实鸟类在秋季也捕食一些动物性食物。3种主要食果实鸟类的迁徙日期不同。灰背鸫最先迁离,斑鸫稍晚, 北朱雀最后到此越冬。果实丰歉年对鸟类的迁徙有一定的影响。

食果实鸟类, 食性, 迁徙

合作学者

  • 鲁长虎 邀请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