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21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6年07月21日

【期刊论文】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Regulating Monomer Composition of the Microbially Synthesized Polyhydroxyalkanoate Copolymers

张增民, Jun Xu, , Baohua Guo, Zengmin Zhang, Qiong Wu, Quan Zhou, Jinchun Chen, Guoqiang Chen, Guodong Li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VOL. 90, NO.7, JUNE 30, 2005,-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A mathematical model is proposed for predicting the copolymer composition of the microbially synthesized polyhydroxyalkanoate (PHA) copolymers. Based on the biochemical reactions involved in the precursor formation and polymerization pathways, the model correlates the copolymer composition with the cultivation conditions, the enzyme levels and selectivity, and the metabolic pathways. It suggests the following points: (1) in the case of a sole carbon source, the copolymer composition depends mainly on the topology of the metabolic pathways and the selectivity of both the enzymes involved in the precursor formation and the polymerization route; (2) the copolymer composition can be varied in a wide range via alteration of the flux ratio of different types of monomers channeled from two or more independent and simultaneous pathways; (3) the enzymes which should be over-expressed or inhibited to obtain the desired copolymer composition can be predicted. For example, inhibition of the b-oxidation pathway will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themonomerunits with longer chain length. To test the model, various experiments were envisaged by varying cultivation time, concentration and chain length of the sole carbon source, and molar ratio of the cosubstrates. The predictions from the model agree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refore, the proposed model will be useful in predicting the PHA copolymer composition under different biochemical reaction conditions. In other words, it can provide a guide for the synthesis of desired PHA copolymers.

polyhydroxyalkanoate copolymers, monomer composition, model, genetic engineering

上传时间

2006年07月21日

【期刊论文】原位法制取碳纳米管/尼龙6复合材料

张增民, 贾志杰, 王正元*, 徐才录, 梁吉, 魏秉庆, 吴德海, 张增民*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0(4):14-16,-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为改善尼龙6(PA6)的力学性能,加入碳nm管(CNTs与之复合,制作CNTs/PA6复合材料,以提高基体PA6的力学性能,特别是抗拉强度。通过采用原位法复合CNTs与PA6,获得了由C-O-C化学键连接的、理想的CNTs/PA6界面的、且CNTs在基体PA6中分散均匀的CNTs/PA6 复合材料,其抗拉强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还保持较高的冲击韧性和延伸率。经检测,CNTs/PA6复合材料的断裂界面不象其它纤维增强PA6复合材料那样在纤维/PA6界面上,而是在PA6包裹层与PA6基体界面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原位复合法,CNTs能够对PA6基体起到很好的增强作用。

碳nm管, 尼龙6, 复合材料, 原位复合

上传时间

2006年07月21日

【期刊论文】以葡萄糖为碳源合成生物降解性聚酯的研究

张增民, 贺文楠, 张增民**, 胡平, 陈国强

高分子学报,1999(6):709-714,-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利用从油田土壤中筛选的菌种DG17以葡萄糖为碳源通过微生物发酵法合成了具有不同结构单元的新型生物可降解性聚合物——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初步研究了DG17以葡萄糖为碳源的生物合成规律,并借助GC、NMR等分析手段对合成的聚合物进行了结构的分析表征,另外还研究了PHAs的活性污泥降解情况。研究表明,在限氮条件下,只有碳氮比高于5后,DG17才能在其体内合成PHAs。在过量碳源的存在下,氮磷比低,得到的聚合物是一种具长侧链的聚(羟基辛酸2co2羟基癸酸)的共聚物,为一种热塑性弹性体. 在硫酸铵浓度为015g/L,碳氮比为20条件下合成的P(HO2co2HD)热塑性弹性体的数均分子量为11.6×10-5,分子量分散指数为2.43。其玻璃化温度及熔融温度分别为Tg=-52℃,Tm=50℃。氮磷比高,则合成热塑性塑料PHB。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氮源与磷酸盐的相对浓度是影响DG17生物合成路径的重要条件。

生物降解性聚合物, 聚羟基烷基酸酯, 聚羟基丁酸酯, P(, HO2co2HD),

上传时间

2006年07月21日

【期刊论文】双单体固相共聚改性聚丙烯技术及其机理研究

张增民, 张立峰, 郭宝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22(8):1406-1409,-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在马来酸酐(MAH)固相接枝改性聚丙烯(PP)的过程中加入合适比例的异氰脲酸三烯丙酯(TA IC)作为共聚单体,可以大大提高MAH在PP上的接枝率,同时可以有效抑制在普通固相接枝过程中PP的严重降解,得到了性能较好的高极性PP。与普通固相接枝法与熔体接枝法对比,双单体固相共聚接枝改性PP是一种得到高极性PP的有效方法。本文同时对双单体在固相接枝反应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高极性聚丙烯, 固相接枝, 双单体

上传时间

2006年07月21日

【期刊论文】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的固相合成以及酸酐含量的测定

张增民, 张立峰, 郭宝华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1(10):5-8,-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增加聚丙烯(PP)极性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熔体接枝法,但是它的最大缺点是无法得到高接枝率的极性PP。该文研究了马来酸酐(MAH)固相接枝PP的方法,通过对反应方法的优化得到了接枝率较高的MAH接枝PP。与通常采用的熔体接枝法进行对比,固相接枝法是一种有效的得到高接枝率MAH功能化PP的方法。分析了MAH固相接枝PP产品中酸酐含量,将滴定法和红外分光光度法结合,通过线性拟合得到了定量分析测定酸酐含量的工作曲线与公式,可用于快捷表征酸酐功能化聚丙烯中的酸酐含量。

聚丙烯, 马来酸酐, 固相接枝, 定量分析

合作学者

  • 张增民 邀请

    清华大学,北京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