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19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5年02月24日

【期刊论文】多胚水稻品系APIV不同类型胚囊的形成与发育

卢永根, 刘向东, 徐雪宾, 徐是雄

植物学报1996,38 (10):767~771,-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用GMA半薄切片技术对APⅣ不同类型胚囊的形成与发育过程的研究表明,APⅣ不同类型胚囊是由不同的发育途径形成的。其中5-2-1型、6-2-0型和5-3-0型等胚囊是由3条不同的新的蓼型变异型发育途径形成的。决定这3条途径变异的因素有:功能大孢子核的位置变化、胚囊核分裂纺锤体走向的改变、胚囊核的不同步分裂和分裂后形成的核定位不同等。双套结构胚囊的形成可能由于下极核和1个卵原始细胞出现移动错位造成的,即本应移向胚囊中央的下极核滞留在珠孔端,而本应留在珠孔端的卵原始细胞却取代下极核移向中央。

水稻, 多胚现象, 胚囊形成, 多胚水稻品系APⅣ, 二等极型

上传时间

2005年02月24日

【期刊论文】稻属(Oryza L.)植物染色体组命名的历史回顾

卢永根, 冯九焕, 赵杏娟, 卢永根*

中国水稻科学(Chinese J Rice Sci),2004,18 (4): 365~370,-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稻属约25种,分别属于AA、BB、CC、BBCC、CCDD、EE、FF、GG、HHJJ和HHKK等10类染色体组。早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Morinaga及其同事开创性地开展了稻属染色体组的鉴定和命名工作。他们采用的常规方法是,根据两物种之间的形态和生理差异,尤其是人工杂交产生的种间杂种F1的染色体配对行为来鉴定新的染色体组。其后,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然而,对于一些靠人工杂交难以产生种间杂种的稻种来说,就无法利用上述常规方法鉴定其染色体组。最近,人们利用分子标记和荧光原位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这些难以与稻属其他种之间实现有性杂交的个别野生种的染色体组进行了鉴定和命名。由于稻属染色体组的鉴定主要是在20世纪40~60年代间开展的工作,为使人们在今后使用时更加明确其本质含义,对稻属各个种的染色体组定名过程进行了概述和总结。

稻属, 染色体组, 命名

上传时间

2005年02月24日

【期刊论文】水稻(0ryza Sativa L.)正常和无花粉花药绒毡层解体过程孢粉素行为的比较观察

卢永根, 张桂权

Chinese J. Rice Sei 2(2):61~70. 1988,-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利用派罗宁B-黄色组分诱导孢粉素产生荧光的特异性,观察了水稻M-101品种以及它的无花粉型胞核雄性不育(GMS)突变体I-15系花药绒毡层解体过程中孢粉素的行为。M-101品种花药绒毡层的解体过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在小孢子发育期,绒毡层主要分泌孢粉素;在花粉发育期,绒毡雇主要降解非孢粉素物质。I-15系花药绒毡层的解体过程虽然出现了一系列异常现象,但绒毡层解体的起始时阃和阶段顺序性与M-101品种相似。对绒毡层解体过程孢粉素行为的有关事态及其与花粉发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水稻胞核雄性不育性, 绒毡层解体, 孢粉素行为

上传时间

2005年02月24日

【期刊论文】SSR标记鉴定栽培稻杂种F1花粉愈伤组织基因型的偏态分离

卢永根, 姚焱, 刘向东, 冯九焕, 张桂权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 (12):1427~1431,-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分别对栽培稻FI花粉不育基因S-a、S-6和S-c单座位内互作杂种Fl进行离体花药培养,利用SSR分子标记鉴定了花粉愈伤组织的基因型。结果表明,不同座位F1产生的携带花粉育性基因Si或Si的花粉形成愈伤组织的能力偏离1:1的分离比,与自然条件下F2群体偏离方向不一致。携带不同花粉不育基因座位的F1产生花粉愈伤组织基因型的偏离方向有差异,表现为S-a和S-c单座位内互作杂种F1的花粉愈伤组织偏向Si,Si:Si比例分别为1:4.81和1:1.96;S-b单座位内互作杂种F1花粉愈伤组织偏向Si,Si:Si比例为1:0.35。研究培养条件对偏态分离的影响,发现预冷处理可明显提高偏态分离的程度,而花药培养基类型及诱导培养时间的长短不会改变偏态分离的方向。

水稻(, Oryza sativa L., ), , 花粉不育, 花粉愈伤组织, SSR标记

上传时间

2005年02月24日

【期刊论文】Mapping of the Rf-3 nuclear fertility-restoring gene for WA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in rice using RAPD and RFLP markers

卢永根, G. Zhang, T.S. Bharaj, Y. Lu, S. S. Virmani N. Huang

Theor Appl Genet (1997) 94: 27~33,-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Th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 of wildabortive (WA) cytoplasm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breeding hybrid rice. Two restorer genes for the CMS have been found by traditional genetic analysis. To tag the restorer genes we used a set of near-isogenic lines (NILs) of Zhenshan 97 carrying different genotypes for fertility restoration from IR24, to perform RAPD analysis. From the survey of 720 random primers, six RAPD markers were identifi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Rf-3. Three of these OPK05-800, OPU10-1100 and OPW01350, were mapped on chromosome 1. Two Fa populations from the crosses between Zhenshan 97 A and a near-isogenic restorer line ZSR21 and between Zhenshan 97 A and IR24 were used for mapping Rf-3. The three RAPD markers and three RFLP markers, RG532, RG140 and RG458, were found to be closely linked to Rf-3 in the two F2 populations. The same location of RJ-3 was also found in a BC1 population from the cross of IR58025 A//IR36/IR58025 B. At the RG532 locus, different alleles were found between two CMS lines, Zhenshan 97 A and IR58025 A, and between two restorer lines, IR24 and IR36. The use of these molecular markers closely linked to Rf-3 in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ybrid rice is discussed.

Restorer gene, Near-isogenic lines,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Molecular mapping, Oryza sativa

合作学者

  • 卢永根 邀请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