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19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5年02月24日

【期刊论文】水稻胚囊壁的形成与发育观察

卢永根, 刘向东, 徐是雄

植物学报1997,39(11):985~990,-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通过透射电镜对水稻(Oryza sativa L.)功能大孢子形成开始至胚囊成熟期间胚囊壁的形成与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水稻胚囊壁是在原有功能大孢子壁的基础上,通过与其周围退化珠心细胞留下的壁相叠合,使壁加厚。功能大孢子近合点端壁存在胞间连丝,其中个别胞间连丝可保留到八核胚囊。胚囊壁上内突最早于四核胚囊近珠孔端发生。八核胚囊形成后,内突的发育在胚囊木同的细胞中表现不同,其中以中央细胞最具特点,毒现为先在中央细胞与珠心相接的近珠孔端和近合点端两个区域的胚囊壁上形成,以后近珠孔端胚囊壁上的内突大量增加,而近合点端的却增加不明显,中部胚囊壁上的内突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到胚囊成熟时,近珠孔端胚囊壁上内突的分布密度最大,中部次之,近合点端的最小,三个区域上内突的形态各异。反足细胞与珠心相接的胚囊壁上内突的形成时间较早,但以后的发育却相对缓慢,数量增加不明显。2个助细胞交界处胚囊壁上的丝状器在胚囊未明显膨大时已形成。卵细胞除在与助细胞交界处的壁外,其它部位不形成明显的内突结构。

水稻,, 胚囊,, 胚囊壁,, 内突,, 胞间连丝

上传时间

2008年01月07日

上传时间

2005年02月24日

【期刊论文】Mapping of the Rf-3 nuclear fertility-restoring gene for WA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in rice using RAPD and RFLP markers

卢永根, G. Zhang, T.S. Bharaj, Y. Lu, S. S. Virmani N. Huang

Theor Appl Genet (1997) 94: 27~33,-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Th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 of wildabortive (WA) cytoplasm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breeding hybrid rice. Two restorer genes for the CMS have been found by traditional genetic analysis. To tag the restorer genes we used a set of near-isogenic lines (NILs) of Zhenshan 97 carrying different genotypes for fertility restoration from IR24, to perform RAPD analysis. From the survey of 720 random primers, six RAPD markers were identifi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Rf-3. Three of these OPK05-800, OPU10-1100 and OPW01350, were mapped on chromosome 1. Two Fa populations from the crosses between Zhenshan 97 A and a near-isogenic restorer line ZSR21 and between Zhenshan 97 A and IR24 were used for mapping Rf-3. The three RAPD markers and three RFLP markers, RG532, RG140 and RG458, were found to be closely linked to Rf-3 in the two F2 populations. The same location of RJ-3 was also found in a BC1 population from the cross of IR58025 A//IR36/IR58025 B. At the RG532 locus, different alleles were found between two CMS lines, Zhenshan 97 A and IR58025 A, and between two restorer lines, IR24 and IR36. The use of these molecular markers closely linked to Rf-3 in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ybrid rice is discussed.

Restorer gene, Near-isogenic lines,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Molecular mapping, Oryza sativa

上传时间

2005年02月24日

【期刊论文】稻属(Oryza L.)植物染色体组命名的历史回顾

卢永根, 冯九焕, 赵杏娟, 卢永根*

中国水稻科学(Chinese J Rice Sci),2004,18 (4): 365~370,-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稻属约25种,分别属于AA、BB、CC、BBCC、CCDD、EE、FF、GG、HHJJ和HHKK等10类染色体组。早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Morinaga及其同事开创性地开展了稻属染色体组的鉴定和命名工作。他们采用的常规方法是,根据两物种之间的形态和生理差异,尤其是人工杂交产生的种间杂种F1的染色体配对行为来鉴定新的染色体组。其后,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然而,对于一些靠人工杂交难以产生种间杂种的稻种来说,就无法利用上述常规方法鉴定其染色体组。最近,人们利用分子标记和荧光原位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这些难以与稻属其他种之间实现有性杂交的个别野生种的染色体组进行了鉴定和命名。由于稻属染色体组的鉴定主要是在20世纪40~60年代间开展的工作,为使人们在今后使用时更加明确其本质含义,对稻属各个种的染色体组定名过程进行了概述和总结。

稻属, 染色体组, 命名

上传时间

2005年02月24日

【期刊论文】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花粉败育的细胞学机理

卢永根, 冯九焕, 卢永根*, 刘向东

中国水稻科学(Chinese J RicE Sci),2000,14 (1): 7~14,-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采用半薄切片及薄切片技术,对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与正常水稻品种IR36的花粉形成发育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之前,培矮64S与IR36的发育过程基本相似。但从减数分裂开始,培矮64S的雄性性细胞出现一些异常变化,并最终发育至二胞花粉早期败育。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两个阶段:(1)减数分裂前期,约半数的小孢子母细胞的胞质出现异常,游离核糖体稀少,并具有不发育线粒体和大量泡状内质网。这类异常的小孢子母细胞在随后的发育中逐渐液泡化并最终解体。(2)早期小孢子形成之后,几乎所有小孢子外壁均发育异常,表层与里层之间界限不清,缺少中间透明带,同时内壁没有形成。但是,在花粉发育的整个过程中,培矮64S与IR36绒毡层的发育和降解过程基本相似。据此认为,培矮64S的花粉败育可能是由小孢子母细胞或花粉外壁的异常发育造成的,而不是由绒毡层发育引起的。

水稻,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 花粉, 发育, 败育, 细胞学

合作学者

  • 卢永根 邀请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