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16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10年06月02日

【期刊论文】Zn(Ⅱ)/γ-MnOOH体系化学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夏树伟, 马骁楠, , 于良民, 潘纲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29(9):1804~1809,-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对Zn(Ⅱ)在水锰矿(Mn00H):(H2O)6簇模型表面的水合、一级和二级水解三类共11种吸附构型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水合吸附构型的稳定性顺序为Dc(双角)>SE-B(单边-B)>SE-A(单边-A)>DE(双边),水解吸附构型的稳定性顺序为DC>sE-A>sE-B>DE,均符合鲍林第三规则;热化学分析结果说明,其吸附和水解是相互制约的两个过程,这一结论通过前线轨道理论分析得到了证明;自然布居分析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中电子由簇模型向吸附质迁移;结合电子供体。受体相互作用和前线轨道组成分析了吸附产物的稳定性。

密度泛函理论, Zn(, Ⅱ), , 水锰矿, 吸附构型

上传时间

2010年06月02日

【期刊论文】水合/水解对Cd(Ⅱ)活性影响的密度泛函研究

夏树伟, 夏树伟*, 杨咏华, 于良民

无机化学学报,2008,24(11):1748~1752,-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用密度泛函(DFT)B3LYP方法对Cd(Ⅱ)水合与水解产物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稳定性随水合/水解过程的变化以及水合/水解反应自由能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水合产物的稳定性均优于水解产物,水合反应钝化Cd(Ⅱ),而水解反应活化Cd(11);水合物种Cd(Ⅱ)活性顺序为:Cd(HzO)62+<Cd(H2O)52+<Cd(H20)42+。水解物种Cd(Ⅱ)活性顺序为:Cd(OH)(H2O)5+<cis-Cd(OH)z(H20)4<trans-Cd(OH)2(H2O)4<Cd(OH)3(H2O)2-<Cd(OH)42-。

镉离子:自由能:活性:密度泛函

上传时间

2010年06月02日

【期刊论文】8-羟基喹啉锰配合物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的含时密度泛函研究

夏树伟, 沙鹏艳, 于良民, 范玉华, 毕彩丰, 杨立荣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29(6):1234~1238,-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F)B3LYP方法,对8-羟基喹啉锰配合物进行结构优化,探讨了配合物的结构、分子轨道能级和组成、电荷分布和转移等;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B3LYP/6-3lG(d,p)方法对配合物的电子结构进行计算,获得其吸收光谱。结果表明,Mn(Ⅲ)与8一羟基喹啉中的N原子和0原子形成不对称六配位的稳定配合物,金属锰对前线轨道的贡献很大,在HOM0轨道中占28.53%,在LuMO轨道中占68.30%;中心金属锰(Ⅲ)强烈地参与发光,电子在基态与激发态之间的跃迁,主要是中心金属锰及8-羟基喹啉配体间的电荷转移,在可见光区存在2个强度较大的吸收峰,分别位于756.8nm和532.7nm处.通过对双分子体系的研究发现,相邻2个分子之间能够进行微量电荷的转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对前线轨道组成有明显的影响。

8-羟基喹啉锰配合物, 吸收光谱, 含时密度泛函

上传时间

2010年06月02日

【期刊论文】丙烯腈在Cu(111)面上化学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及NBO 分析

夏树伟, 徐香, , 于红, 张慧玲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28(4):751~754,-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利用密度泛函方法对丙烯腈在,Cu(111)面上不同吸附位的吸附状态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丙烯腈分子通过端位N原子立式吸附在金属铜表面为弱化学吸附,其中桥位为较佳吸附位,结合能为-40.16kj/mol;丙烯腈分子和金属铜之间发生了电荷转移,N原子的孤对电子与金属形成σ共价键;对丙烯腈分子结构变化进行了NBO分析,解释了丙烯腈分子吸附后被活化的原因。

密度泛函, 丙烯腈, ,, Cu(111), 化学吸附, 自然键轨道

上传时间

2010年06月02日

【期刊论文】2-(4-取代-苯基)-3-异噻唑啉酮抗菌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夏树伟, 夏树伟*, 孙玮, 于良民, 华哲

化学学报,2007,65,(23):2707~2714,-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用密度泛函理论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22种新合成的2.(4.取代一苯基).3.异噻唑啉酮化合物进行了结构与抗菌活性研究。通过对平衡几何构型、前线轨道组成和Mulliken电荷分布的分析得出:S(1)。N(2)原子是该类化合物的主要活性部位,且5位氯取代的化合物抗菌活性较好。通过回归分析,筛选了影响抗菌活性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定量构效关系方程。结果表明,硫原子的亲核前线电子密度、3D-Balaban指数、S(1)-N(2)Wiberg键级和Schultz分子价拓扑指数是影响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抗大肠杆菌活性的主要因素,所得模型对化合物抗菌活性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异噻唑啉酮, 抗菌活性, 大肠肝菌:密度泛函, 定量构效关系

合作学者

  • 夏树伟 邀请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