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17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11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地相互作用的若干问题

范代读, 赵娟, 刘曙光, 李从先

同济大学学报,2005,33(9):1195~1200,-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长江三角洲人地相互作用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人对环境的影响不断增强。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主要依附于三角洲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活动场所也受制于三角洲发育的影响。之后人们逐渐采取适应自然变化的措施,力争能与自然协调发展。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过度的人类活动已使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主要的问题包括地面沉降、洪涝灾害、污染、盐水入侵和海岸侵蚀等,三角洲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脆弱区之一。由于影响长江三角洲环境的因素众多,关系复杂,以及人类的主动适应能力,目前难以确定三角洲系统的气候变化阈值,即超过它系统将发生不可逆转的衰退。

长江三角洲, 人地相互关系, 全球变化, 脆弱性, 人类活动

上传时间

2011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中国沿海响应气候变化的复杂性

范代读, 李从先

气侯变化研究进展,2005,1(3):111~114,-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国海岸已明显观测到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危害。气候变化对中国海岸带的影响和海岸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海岸自然条件复杂,海岸不同生态环境的自修复能力各异。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巨大,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具有明显的能动性,适应能力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从而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海岸系统与气候变化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未来气候变暖和海平面加速上升无疑将加大对海岸带的影响,但目前尚难以确定海岸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阈值。

海岸, 气候变化, 海平面上升, 脆弱性, 适应性, 区域性差异

上传时间

2011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地层独居石年龄谱与长江贯通时间研究*范代读 ** 李从先 K. Yokoyama 周保春 李保华

范代读, 王 强, 杨守业, 邓兵, 吴国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34(11):1015-1022,-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PD-99 孔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 揭示的晚新生代地层厚313 m. 独居石年龄谱表明, 上新统以350~500 Ma 的颗粒为主, 第四系则以100~275 Ma 的颗粒为主, 反映二者母源区发生了变化. 晚于25 Ma 的独居石颗粒初现层位于高斯正极性带与松山负极性带界线之上(约在2.58 Ma),这是青藏高原隆升对东中国海沉积产生直接影响的开端. 长江河口地层中晚于25 Ma独居石含量变化分为两大阶段, 分别对应于早中更新世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和晚更新世以来的最强烈隆升.

三角洲 独居石 电子探针 化学测年 长江形成青藏高原隆升

上传时间

2011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开敞型潮坪潮汐层偶形成和保存的若干问题

范代读, 赵娟, 李从先

同济大学学报,2004,32(4):466~470,-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简要综述了中国开敞型潮坪的分布与特征,总结了多年来在开敞型潮坪所做的野外观测结果,包括不同时司尺度沉降板观测分析潮汐层偶的生成和保存,插桩观测季节性潮滩冲淤和研究砂、泥质单层的形成与保存结果表明,潮流和波浪侵蚀造成开敞型潮坪潮汐纹层的保存率极低,连续性差季节性强风浪和平静天气交替形成的小型层序,其中砂、泥质纹层厚度的变化与大小潮旋回所形成的沉积序列类似,但二者的成因不同,所代表的时司尺度差别较大因此,在进行高分辨率古潮汐环境研究时需严格分析潮汐沉积的连续性

开敞型潮坪, 潮汐沉积, 保存率, 古潮汐

上传时间

2011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苏北海岸带潮成辐射砂脊群的形成及其古地理意义。

范代读, 赵娟, 李从先

古地理学报,2004,6(1):41~48,-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南黄海湖成辐射砂脊群的面积约为20 000km2,以160°的角度从琼港向海展开。它与以袜港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流场相伴而生。60余个钻孔揭示,毗邻海区辐射砂脊体系的江苏沿岸平原上存在一个面积约3 000 km。湖成砂区,其顶点位于东台,同样呈扇形以130。的角度向东展开。在潮成砂区内瑚成砂质沉积单元位于冰后期海侵型砂坝渴湖沉积层之上,二者之间具明显的冲刷面。砂坝一端湖沉积层位于晚更新世基底硬粘土层之上,二者之间有较长的沉积间断。潮成砂沉积层上覆潮坪沉积层。二者呈渐变关系。以潮成砂层底部的侵蚀面为界,其下为海侵序列,其上为海退序列。古潮流的研究揭示,潮成砂区内同样存在辐聚辐散的古潮流场,其顶点位于东台附近。由此推断,沿海平原的潮成砂区内也是辐射状潮成砂脊体系,它形成于全新世海退时期。由于长江和黄河三角洲的前展,以东台为顶点的潮成砂脊体系逐渐晕露成陆。陆上和海域湖成辐射砂脊群形成干相同的潮汐动力环境。但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前者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后者发育于全新世晚期。矿物分析揭示,陆上和海区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主要由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组成,其中长江沉积物由南向北运穆。且时间较早;黄河沉积物由北向南运移,时间较迟,这种泥沙的运移趋势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海平面上升趋于减缓,长江三角洲增长,江苏海岸线向外推进,苏北潮成砂区逐渐出露成陆。1128年黄河由苏北入海,大量的黄河沉积物的加入,加快了本区海岸线的推进速度。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与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相伴而生,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的位置曾经历三坎变化,第一次以长江古河口湾为顶点,第二次位于现今陆上潮成砂区,第三次位于以目京港为顶点的现代海域,代表了潮成辐射砂脊体系发育的三个阶段。只是长江古河口湾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由于河流的巨大改造作用,可能未很好保存,至令未发现典型的辐射砂脊体系。

海岸带 潮成辐射砂脊 苏北 南黄海 浅海砂岩体 古地理

合作学者

  • 范代读 邀请

    同济大学,上海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