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17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11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潮坪层序的粒度特征与沉积相划分——以杭州湾庵东浅滩为例

范代读, 郭艳霞, 赵娟

海洋地质动态,2004,20(5):9~14,-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现代潮滩依据多年平均潮位线划分高、中、低潮滩,这对于古代潮坪沉积相研究无实际意义。本文尝试用潮坪层序粒度参数剖面来划分沉积相。潮坪沉积物以粉砂为主,但敏感地反映沉积动力变化的却是粗、细尾部分。因此,在沉积相划分时主要依据粘土、砂含量及平均粒径的变化特征。分选系数是一重要依据,但要考虑絮凝沉积的影响。偏态和峰态变幅小、较复杂,在相划分中只具参考价值。利用粒度参数剖面进行潮坪沉积相划分可广泛应用于古代潮坪层序研究,而且根据中潮坪沉积厚度(x)与平均潮差(v)存在的显著性相关关系:Y=1.8314X+157.31(单位cm),推算古潮差。

潮坪, 粒度参数, 层序, 相划分, 平均潮差, 杭州湾庵东浅滩

上传时间

2011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泥质沉积物和泥岩中有机质的赋存形式与①②富集机制

范代读, 蔡进功①②*, 包于进①, 杨守业①, 王行信②, 范代读。徐金鲤②, 王爱萍①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37(2):234~243,-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运用多学科的、系统的分析力法,研究泥质沉积物和泥岩中有机质赋存形式与富集机制的差异性。黏土粒级的有机碳和氯仿沥青A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粒级,说明黏土矿物对富集有机质具重要作用;其中氯仿沥青A含量增加尤为显著,表明黏土矿物富集的主要是可溶有机质。热重(TG)和差热分析(DTA)结果显示,有机质富集和赋存形式具明显的多样性,除在黏土粒级中主要富集可溶有机质外,在其他粒级中见大量的生物碎屑和无定形有机质的存在,在DTA曲线上表现为多个放热峰的出现。泥岩样经不同方法预处理后,进行x射线衍射(XRD)和DTA分析。在XRD曲线上黏土矿物层间距随温度变化,DTA曲线上的有机质放热峰也随温度变化。在350℃附近黏土矿物层间距与有机质放热峰的变化具有一致性,且极其稳定,这是有机质进入黏土矿物层问形成有机黏土复合体的显著特征。由此可见,有机质与黏土矿物结合并不完全是简单的表面吸附,部分有机质进入到黏土矿物的层问,形成非常稳定的有机质黏土复合体。有机质在沉积物和泥岩中的保存形式和富集机制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全球碳循环过程和通量,以及评价有机质的生烃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黏土矿物 可溶有机质 有机黏土复合体 有机质富集机制

上传时间

2011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Cross-shore variations in morphodynamic processes of anopen-coast mudflat in the Changjiang Delta, China:With an emphasis on storm impacts

范代读, Daidu Fana, *, Yanxia Guoa, Ping Wangb, John Z. Shic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6 (2006) 517–538,-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On the open coast of the Changjiang Delta, waves temporally play their dominant roles in shaping the tidal-flat profile,especially during typhoons. Detailed analyses are presented of the variations in grain sizes of surface sediments and bedlevel, measured in the summer of 1999 at Nanhui mudflats, south flank of the Changjiang Delta, China. Cross-shorevariations in bed level are distinctly site-specific in response to waves. The site-specific erosion rates are related to localwater depth, sediment properties, vegetation, and exposure time per semidiurnal tidal cycle. A great difference existsbetween the higher and lower intertidal mudflats bordered at the mean sea level (MSL): the higher section is dominated bycontinuous accretion, while the lower section is characteristic of dynamic changes in erosion and accretion phases. Swellsplay their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shaping the profile than local wind-driven waves at the study mudflat, where swellspropagate onshore without great barriers’ damping and local winds are not highly strengthened by distant typhoons.Storm processes are greatly modulated by tides. The magnitude of erosion is greater by a weak storm during spring tidesthan a strong storm during neap tides. Significant changes in entrainment capacity of tidal currents from neap to springtides account for the different erosion and accretion models of the intertidal mudflat.

Intertidal mudflat, Saltmarsh, Typhoon, Swells, Morphodynamics, Sediment transport, Open-coast, Changjiang Delta

上传时间

2011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古风暴学研究进展*

范代读, 徐过冬, Kam-biu Liu

地球科学进展,2007,22(12):1274~1280,-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古风暴学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研究风暴活动的地质记录和历史文献资料,恢复器测之前几百年至数千年前的热带气旋活动规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套包括研究领域、方法、技术与手段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第四纪古气候研究和过去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风暴学研究的替代指标包括:文字记载、特征的风暴事件沉积、海相化石组合、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等。这些指标单独使用时都有一定局限性。寻找新的替代指标,并运用多种指标综合分析方法提高古风暴事件的分辨率和可信度,是今后该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已有的研究多侧重于古风暴频数的研究,今后应充分利用现代风暴潮理论的新进展,通过数值模拟与替代指标研究相结合,更准确地恢复古风暴强度。同时,应加强古风暴活动的全球对比研究,以揭示风暴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为在全球不断变暖背景下台风活动的情景预测提供依据。

古风暴学, 热带气旋, 替代指标, 风暴沉积, 历史文献

上传时间

2011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苏北海岸带潮成辐射砂脊群的形成及其古地理意义。

范代读, 赵娟, 李从先

古地理学报,2004,6(1):41~48,-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南黄海湖成辐射砂脊群的面积约为20 000km2,以160°的角度从琼港向海展开。它与以袜港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流场相伴而生。60余个钻孔揭示,毗邻海区辐射砂脊体系的江苏沿岸平原上存在一个面积约3 000 km。湖成砂区,其顶点位于东台,同样呈扇形以130。的角度向东展开。在潮成砂区内瑚成砂质沉积单元位于冰后期海侵型砂坝渴湖沉积层之上,二者之间具明显的冲刷面。砂坝一端湖沉积层位于晚更新世基底硬粘土层之上,二者之间有较长的沉积间断。潮成砂沉积层上覆潮坪沉积层。二者呈渐变关系。以潮成砂层底部的侵蚀面为界,其下为海侵序列,其上为海退序列。古潮流的研究揭示,潮成砂区内同样存在辐聚辐散的古潮流场,其顶点位于东台附近。由此推断,沿海平原的潮成砂区内也是辐射状潮成砂脊体系,它形成于全新世海退时期。由于长江和黄河三角洲的前展,以东台为顶点的潮成砂脊体系逐渐晕露成陆。陆上和海域湖成辐射砂脊群形成干相同的潮汐动力环境。但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前者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后者发育于全新世晚期。矿物分析揭示,陆上和海区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主要由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组成,其中长江沉积物由南向北运穆。且时间较早;黄河沉积物由北向南运移,时间较迟,这种泥沙的运移趋势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海平面上升趋于减缓,长江三角洲增长,江苏海岸线向外推进,苏北潮成砂区逐渐出露成陆。1128年黄河由苏北入海,大量的黄河沉积物的加入,加快了本区海岸线的推进速度。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与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相伴而生,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的位置曾经历三坎变化,第一次以长江古河口湾为顶点,第二次位于现今陆上潮成砂区,第三次位于以目京港为顶点的现代海域,代表了潮成辐射砂脊体系发育的三个阶段。只是长江古河口湾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由于河流的巨大改造作用,可能未很好保存,至令未发现典型的辐射砂脊体系。

海岸带 潮成辐射砂脊 苏北 南黄海 浅海砂岩体 古地理

合作学者

  • 范代读 邀请

    同济大学,上海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