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17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11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长江贯通时限研究进展

范代读, , 李从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27(2):121~131,-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万里长江源何时”已考问地质学家和地貌学家一个世纪,仍未有明确的答案。从云南石鼓至宜昌河段存在大量河流袭夺、掉向、下切等证据,成为考究长江上游水系东流出川、入海的热点,但因河流沉积地貌复杂、受后期改造明显,其古地理解释不同学者各有表述,在金沙江何时改道东流、三峡何时被贯穿问题上各烁其词,由此得出长江东西贯通时司上溯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下至十几万年。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单颗粒碎屑矿物微区分析方法,由河口或海域沉积物直接追踪源区的变化,在国外已经成为研究流域演化和源区构造运动的重要手段。长江口地层中EMP独居石Th(u)一Pb年龄较好地限定了长江东西贯通时司在2 58 MaBP前后,近年来河流沉积地貌的研究成果也认为长江贯通应发生在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激光剥蚀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不仅经济、快速,且测年精度高,将其应用于长江这样复杂的大河流域进行物源示踪、源区构造运动和流域演化研究,可望取得新的突破。今后关于长江贯通问题的研究,应该将流域演化视作一个系统,在大地构造、盆地分析和河流沉积地貌学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近年来年代学和单矿物微区分析的新技术,不同研究方法相互补充、所得结果相互验证和约束,对争议的问题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系统研究,统一认识,不断逼近长江贯通时限的真实值。

青藏高原隆升, 水系调整, 长江贯通, 河流沉积地貌学, 物源示踪, 微区测年

上传时间

2011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地层独居石年龄谱与长江贯通时间研究*范代读 ** 李从先 K. Yokoyama 周保春 李保华

范代读, 王 强, 杨守业, 邓兵, 吴国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34(11):1015-1022,-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PD-99 孔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 揭示的晚新生代地层厚313 m. 独居石年龄谱表明, 上新统以350~500 Ma 的颗粒为主, 第四系则以100~275 Ma 的颗粒为主, 反映二者母源区发生了变化. 晚于25 Ma 的独居石颗粒初现层位于高斯正极性带与松山负极性带界线之上(约在2.58 Ma),这是青藏高原隆升对东中国海沉积产生直接影响的开端. 长江河口地层中晚于25 Ma独居石含量变化分为两大阶段, 分别对应于早中更新世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和晚更新世以来的最强烈隆升.

三角洲 独居石 电子探针 化学测年 长江形成青藏高原隆升

上传时间

2011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地相互作用的若干问题

范代读, 赵娟, 刘曙光, 李从先

同济大学学报,2005,33(9):1195~1200,-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长江三角洲人地相互作用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人对环境的影响不断增强。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主要依附于三角洲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活动场所也受制于三角洲发育的影响。之后人们逐渐采取适应自然变化的措施,力争能与自然协调发展。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过度的人类活动已使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主要的问题包括地面沉降、洪涝灾害、污染、盐水入侵和海岸侵蚀等,三角洲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脆弱区之一。由于影响长江三角洲环境的因素众多,关系复杂,以及人类的主动适应能力,目前难以确定三角洲系统的气候变化阈值,即超过它系统将发生不可逆转的衰退。

长江三角洲, 人地相互关系, 全球变化, 脆弱性, 人类活动

上传时间

2011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苏北海岸带潮成辐射砂脊群的形成及其古地理意义。

范代读, 赵娟, 李从先

古地理学报,2004,6(1):41~48,-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南黄海湖成辐射砂脊群的面积约为20 000km2,以160°的角度从琼港向海展开。它与以袜港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流场相伴而生。60余个钻孔揭示,毗邻海区辐射砂脊体系的江苏沿岸平原上存在一个面积约3 000 km。湖成砂区,其顶点位于东台,同样呈扇形以130。的角度向东展开。在潮成砂区内瑚成砂质沉积单元位于冰后期海侵型砂坝渴湖沉积层之上,二者之间具明显的冲刷面。砂坝一端湖沉积层位于晚更新世基底硬粘土层之上,二者之间有较长的沉积间断。潮成砂沉积层上覆潮坪沉积层。二者呈渐变关系。以潮成砂层底部的侵蚀面为界,其下为海侵序列,其上为海退序列。古潮流的研究揭示,潮成砂区内同样存在辐聚辐散的古潮流场,其顶点位于东台附近。由此推断,沿海平原的潮成砂区内也是辐射状潮成砂脊体系,它形成于全新世海退时期。由于长江和黄河三角洲的前展,以东台为顶点的潮成砂脊体系逐渐晕露成陆。陆上和海域湖成辐射砂脊群形成干相同的潮汐动力环境。但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前者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后者发育于全新世晚期。矿物分析揭示,陆上和海区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主要由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组成,其中长江沉积物由南向北运穆。且时间较早;黄河沉积物由北向南运移,时间较迟,这种泥沙的运移趋势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海平面上升趋于减缓,长江三角洲增长,江苏海岸线向外推进,苏北潮成砂区逐渐出露成陆。1128年黄河由苏北入海,大量的黄河沉积物的加入,加快了本区海岸线的推进速度。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与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相伴而生,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的位置曾经历三坎变化,第一次以长江古河口湾为顶点,第二次位于现今陆上潮成砂区,第三次位于以目京港为顶点的现代海域,代表了潮成辐射砂脊体系发育的三个阶段。只是长江古河口湾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由于河流的巨大改造作用,可能未很好保存,至令未发现典型的辐射砂脊体系。

海岸带 潮成辐射砂脊 苏北 南黄海 浅海砂岩体 古地理

上传时间

2011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粘土矿物保存海洋沉积有机质研究进展及其碳循环意义*

范代读, 卢龙飞, 蔡进功, 包于进, 李从先, 杨守业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9):931~93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海洋沉积物吸附有机质的量和有机质循环周期与粘土矿物类型和吸附方式密切相关,并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粘土吸附有机质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之分,前者主要存在于粘土的微孔隙中,参与年、十年或百年尺度的循环;后者主要存在于粘土矿物层间和外表面,稳定性较好,有机质易于保存,可参与百万年或更长时间的循环,这种不同时间尺度内的碳循环,将会改写海洋沉积物有机碳“源”、“汇”的关系。不同类型粘土矿物的性质存在差异,决定了吸附有机质量的多寡,蒙脱石的吸附量远大于伊利石的吸附量,这可能是造成全球不同海域中有机碳“源”、“汇”变化的原因。海洋沉积物处于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交汇地带,有机碳的差异和变化,都会对全球碳循环及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海洋沉积有机质, 粘土矿物类型, 吸附差异, 碳循环

合作学者

  • 范代读 邀请

    同济大学,上海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