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17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11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泥质沉积物和泥岩中有机质的赋存形式与①②富集机制

范代读, 蔡进功①②*, 包于进①, 杨守业①, 王行信②, 范代读。徐金鲤②, 王爱萍①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37(2):234~243,-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运用多学科的、系统的分析力法,研究泥质沉积物和泥岩中有机质赋存形式与富集机制的差异性。黏土粒级的有机碳和氯仿沥青A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粒级,说明黏土矿物对富集有机质具重要作用;其中氯仿沥青A含量增加尤为显著,表明黏土矿物富集的主要是可溶有机质。热重(TG)和差热分析(DTA)结果显示,有机质富集和赋存形式具明显的多样性,除在黏土粒级中主要富集可溶有机质外,在其他粒级中见大量的生物碎屑和无定形有机质的存在,在DTA曲线上表现为多个放热峰的出现。泥岩样经不同方法预处理后,进行x射线衍射(XRD)和DTA分析。在XRD曲线上黏土矿物层间距随温度变化,DTA曲线上的有机质放热峰也随温度变化。在350℃附近黏土矿物层间距与有机质放热峰的变化具有一致性,且极其稳定,这是有机质进入黏土矿物层问形成有机黏土复合体的显著特征。由此可见,有机质与黏土矿物结合并不完全是简单的表面吸附,部分有机质进入到黏土矿物的层问,形成非常稳定的有机质黏土复合体。有机质在沉积物和泥岩中的保存形式和富集机制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全球碳循环过程和通量,以及评价有机质的生烃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黏土矿物 可溶有机质 有机黏土复合体 有机质富集机制

上传时间

2011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输沙量的减少及其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

范代读, 李从先, 杨守业, 赵娟

第四纪研究,2004,24(5):495~500,-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大量泥沙滞留于库区,出库泥沙量减少,坝下河床冲刷而提供相当数量的泥沙,支流湖泊供沙也发生变化,这将使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有所减少。三峡大坝以上长江干流和支流建设新的大坝,南水北调、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及减少水土流失都将进一步减少长江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由此估计,三峡大坝建成后的百年内长江输入河口地区的泥沙约为2 0×108。2 5×108∥a;冰后期长江三角洲形成和发育期司的长江年均输沙量为l 84×108。2 28×108t。二者的数值相当接近,然而与近50年的观测(4 33×108∥a)相差甚远,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文章着重说明中国和长江上游人口的增长、种植作物的改变可能是水土流失、长江泥沙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长江三角洲 三峡大坝 输沙量 中国人口

上传时间

2011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长江贯通时限研究进展

范代读, , 李从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27(2):121~131,-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万里长江源何时”已考问地质学家和地貌学家一个世纪,仍未有明确的答案。从云南石鼓至宜昌河段存在大量河流袭夺、掉向、下切等证据,成为考究长江上游水系东流出川、入海的热点,但因河流沉积地貌复杂、受后期改造明显,其古地理解释不同学者各有表述,在金沙江何时改道东流、三峡何时被贯穿问题上各烁其词,由此得出长江东西贯通时司上溯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下至十几万年。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单颗粒碎屑矿物微区分析方法,由河口或海域沉积物直接追踪源区的变化,在国外已经成为研究流域演化和源区构造运动的重要手段。长江口地层中EMP独居石Th(u)一Pb年龄较好地限定了长江东西贯通时司在2 58 MaBP前后,近年来河流沉积地貌的研究成果也认为长江贯通应发生在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激光剥蚀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不仅经济、快速,且测年精度高,将其应用于长江这样复杂的大河流域进行物源示踪、源区构造运动和流域演化研究,可望取得新的突破。今后关于长江贯通问题的研究,应该将流域演化视作一个系统,在大地构造、盆地分析和河流沉积地貌学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近年来年代学和单矿物微区分析的新技术,不同研究方法相互补充、所得结果相互验证和约束,对争议的问题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系统研究,统一认识,不断逼近长江贯通时限的真实值。

青藏高原隆升, 水系调整, 长江贯通, 河流沉积地貌学, 物源示踪, 微区测年

上传时间

2011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苏北海岸带潮成辐射砂脊群的形成及其古地理意义。

范代读, 赵娟, 李从先

古地理学报,2004,6(1):41~48,-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南黄海湖成辐射砂脊群的面积约为20 000km2,以160°的角度从琼港向海展开。它与以袜港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流场相伴而生。60余个钻孔揭示,毗邻海区辐射砂脊体系的江苏沿岸平原上存在一个面积约3 000 km。湖成砂区,其顶点位于东台,同样呈扇形以130。的角度向东展开。在潮成砂区内瑚成砂质沉积单元位于冰后期海侵型砂坝渴湖沉积层之上,二者之间具明显的冲刷面。砂坝一端湖沉积层位于晚更新世基底硬粘土层之上,二者之间有较长的沉积间断。潮成砂沉积层上覆潮坪沉积层。二者呈渐变关系。以潮成砂层底部的侵蚀面为界,其下为海侵序列,其上为海退序列。古潮流的研究揭示,潮成砂区内同样存在辐聚辐散的古潮流场,其顶点位于东台附近。由此推断,沿海平原的潮成砂区内也是辐射状潮成砂脊体系,它形成于全新世海退时期。由于长江和黄河三角洲的前展,以东台为顶点的潮成砂脊体系逐渐晕露成陆。陆上和海域湖成辐射砂脊群形成干相同的潮汐动力环境。但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前者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后者发育于全新世晚期。矿物分析揭示,陆上和海区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主要由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组成,其中长江沉积物由南向北运穆。且时间较早;黄河沉积物由北向南运移,时间较迟,这种泥沙的运移趋势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海平面上升趋于减缓,长江三角洲增长,江苏海岸线向外推进,苏北潮成砂区逐渐出露成陆。1128年黄河由苏北入海,大量的黄河沉积物的加入,加快了本区海岸线的推进速度。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与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相伴而生,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的位置曾经历三坎变化,第一次以长江古河口湾为顶点,第二次位于现今陆上潮成砂区,第三次位于以目京港为顶点的现代海域,代表了潮成辐射砂脊体系发育的三个阶段。只是长江古河口湾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由于河流的巨大改造作用,可能未很好保存,至令未发现典型的辐射砂脊体系。

海岸带 潮成辐射砂脊 苏北 南黄海 浅海砂岩体 古地理

上传时间

2011年06月27日

【期刊论文】古风暴学研究进展*

范代读, 徐过冬, Kam-biu Liu

地球科学进展,2007,22(12):1274~1280,-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古风暴学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研究风暴活动的地质记录和历史文献资料,恢复器测之前几百年至数千年前的热带气旋活动规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套包括研究领域、方法、技术与手段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第四纪古气候研究和过去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风暴学研究的替代指标包括:文字记载、特征的风暴事件沉积、海相化石组合、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等。这些指标单独使用时都有一定局限性。寻找新的替代指标,并运用多种指标综合分析方法提高古风暴事件的分辨率和可信度,是今后该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已有的研究多侧重于古风暴频数的研究,今后应充分利用现代风暴潮理论的新进展,通过数值模拟与替代指标研究相结合,更准确地恢复古风暴强度。同时,应加强古风暴活动的全球对比研究,以揭示风暴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为在全球不断变暖背景下台风活动的情景预测提供依据。

古风暴学, 热带气旋, 替代指标, 风暴沉积, 历史文献

合作学者

  • 范代读 邀请

    同济大学,上海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