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15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5年11月15日

【期刊论文】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泪膜的早期改变

王铮, YANG Bin, WANG Zheng, WU Junshu, HUANG Guofu, XU Zongli.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2):76~80,-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术后泪膜的早期改变。方法对74例(148只眼)近视患者行LAsIK,观察术前,术后1d、l周、1个月3个月的干眼症状包括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以及荧光素试验、孟加拉玫瑰红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akukup time of tear film,Bun)和泪液分泌量结果,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周干燥感较术前加重(P<0.0127),其他时间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127),术后1d和l周烧灼感较术前加重(P<0.0l27),术后1个月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l27);术后1d、l周和1个月异物感较术前明显加重(P<0.0l27),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P>0.0127)。术后1d和l周角膜荧光素着色点较术前明显增多(P<0.0l27),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127),术后1d和l周孟加拉玫瑰红着色点较术前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l27),术后1个月和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P>0.0127),术后l周和3个月泪液分泌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1个月接近术前水平(P>0.05),术后1d、l周、1个月和3个月BUT均较术前缩短(P<0.05)。结论LASIK对泪膜具有一定程度不良影响,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使LASIK术后干眼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降至最低。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泪膜, 泪膜破裂时间

上传时间

2005年11月15日

【期刊论文】中国近视患者的角膜厚度与屈光度关系的研究

王铮, YANG Bin, WANG Zheng, HUANG Guo-fu, ZHANG Chun, WU Jun-shu, XUAN Jian-huan, LI Chun-man, Zhong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22(7):516~518,-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 了解我国近视眼患者角膜厚度及其与屈光度的相互关系,并给出由屈光度预测角膜厚度的回归方程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Orbscan II眼前节系统对459例近视眼患者角膜厚度进行检测,包括角膜中央直径为2mm及角膜中周部上方、颞上、颞侧、颞下、下方、鼻下、鼻侧、鼻上、上方9个直径为2mm的测量区(距视轴3mm)的平均角膜厚度屈光度由-0.5D至-23.5D不等;并各方位角膜厚度与屈光度作直线相关如有相关性则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中国近视眼患者角膜厚度以中央区最薄。鼻上方最厚,近视眼患者角膜最薄点多位于颞下方(52.72%),颞下及颞侧角膜厚度与屈光度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3-0.117、-0.107,P<0.050)其它部位与屈光度无相关关系角膜厚度彩色地形图中均为圆形最多,依次为椭圆形、偏心圆形、偏心椭圆形。结论 中国近视眼患者角膜厚度的改变多位于颞下及颞侧,且角膜厚度随近视度数增加有变薄倾向,而最薄点、中央区、颞上、鼻下、鼻侧、鼻上、上方、下方角膜厚度与近视度数增加无关;Orbscan II眼前节系统能了解角膜厚度分布情况在角膜屈光手术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角膜厚度, 屈光度, 相关, OrbscanII眼前节系统

上传时间

2005年11月15日

【期刊论文】重视角膜屈光手术后的视觉质量

王铮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3):129~131,-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近10年来,角膜屈光手术在眼科临床发展迅速,其中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效果得到临床肯定,尤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mtomileuis, LASIK)以其安全、有效等特点,得到近视患者的广泛接受,成为当前角膜屈光手术的主流术式。在我国每年角膜屈光手术的数量达到数十万之多。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的深入,角膜屈光手术“成功”的标准亦在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前,术后裸眼视力>0.5即为手术成功;而今天手术成功的标准已提高至裸眼视力≥1.0。但是,临床医师和近视患者对角膜屈光手术疗效的期望仍在不断提高,对术后视觉质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上传时间

2005年11月15日

【期刊论文】RK后屈光欠矫的LASIK治疗

王铮, Yang Bin, Chen Jia-qi Wang Zherg, et al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1):43~5,-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评估LASIK治疗RK术后欠矫的效果。方法:对RK术后屈光欠矫的33眼(l9人)施行LASIK。年龄在21~30岁, 屈光欠矫范围为:-2.00~-11.5D(-5.2l±2.79D)。结果:术后视力和屈光度通常在3个月时稳定,6个月时,所有眼获得0.8以上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均在±l.00D以内,3眼的最好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无角膜瓣移位、脱失,角膜混浊和层间上皮植入等并发症。结论:LASIK治疗RK术后屈光欠矫效果好、预测性好,应该在RK后两年以上。

准分子激光, 角膜磨镶术, 欠矫,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

上传时间

2005年11月15日

【期刊论文】Posterior Corneal Surface Topographic Changes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Are Related to Residual Corneal Bed Thickness

王铮, Zheng Wang, MD, Jiaqi Chen, Bin Yang

Ophthalmology Volume 106, Number 2, February 1999,-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Objective: To determine whether ectasia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 is related to residual corneal bed thickness. Design: Retrospective noncomparative case series. Participants: Thirty-two eyes of 16 patients with refractive errors of -4.00 to -18.00 diopters were examined. Intervention: LASIK was performed. The topography of the posterior corneal surface was examined with the Orbscan slit scanning corneal topography/pachymetry system. Main Outcome Measur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elevation of posterior corneal surface regarding the best-fit sphere was measured. Results: After surgery, mean bulge of 17.2±7.2μm was found in eyes with residual corneal bed of 250μm or greater, whereas 41.0±22.1μm was seen in eyes with bed thickness less than 250μm (t=4.29; P=0.000). Conclusion: Posterior corneal bulge is correlated with the residual corneal bed thickness. The risk of ectasia may be increased if the residual corneal bed is thinner than 250μm.

合作学者

  • 王铮 邀请

    中山大学,广东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