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19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6年11月02日

【期刊论文】沙利度胺与利妥昔单抗协同抗骨髓瘤细胞作用的体外研究

李娟, 李娟*, 罗绍凯, 熊文杰, 周振海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2002, 21 (12): 1324-132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背景与目的:利妥昔单抗(美罗华)的疗效与细胞膜上的CD20表达密度有关,如何提高多发眭骨髓瘤细胞膜上CD20的表达、增加美罗华对多发眭骨髓瘤的疗效,是目前临床尚未解决的司题。本文探讨沙利度胺是否能增强美罗华的抗骨髓瘤细胞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用10、50、75、100、150、200、300µg/ml的沙利度胺,05、1、2、4、8、12、16µg/ml的美罗华,上述7种浓度的沙利度胺联合16µg/ml的美罗华以及上述7种浓度的美罗华联合75µg/ml的沙利度胺分别加入18例初治和20例复发难治的多发眭骨髓瘤患者瘤细胞甲基纤维素的半固体培养体系中,观察它们对瘤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经上述7种浓度沙利度胺处理前后瘤细胞表面CD20的表达情况。结果:初治多发眭骨髓瘤患者瘤细胞集落形成的抑制现象出现于:①单用浓度大于或等于75µg/ml沙利度胺或单用16µg/ml美罗华;②75µg/ml沙利度胺加或不加16µg/ml美罗华;③浓度大于或等于75µg/ml沙利度胺加或不加16µg/ml美罗华;复发难治多发眭骨髓瘤患者瘤细胞集落形成的抑制现象出现于:①75µg/ml沙利度胺加16µg/ml美罗华;②浓度大于或等于100µg/ml沙利度胺加或不加16µg/ml美罗华;浓度大于75µg/ml沙利度胺可增加复发难治多发眭骨髓瘤细胞CD20抗原的表达。结论:体外沙利度胺能增强美罗华对多发眭骨髓瘤细胞集落形成的抑制作用,这种增强作用与沙利度胺增加瘤细胞CD20抗原表达有关。

多发眭, 骨髓瘤, 沙利度胺, 美罗华, 细胞培养, CD20

上传时间

2006年11月02日

【期刊论文】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及KM3细胞TRA IL受体表达的研究

李娟, 黎军和罗绍凯, 赵莹, 张国材, 郑冬, 童秀珍, 彭爱华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5,26(4)214~21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及骨髓瘤细胞系(KM3细胞)中4种TRAIL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TRAIL的选择性杀瘤机制及化疗药物对TRAIL受体的影响。方法应用半定量RT2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23例MM患者、15名正常对照者BMMNC和KM3细胞中4种TRAIL受体的表达,并比较了12例MM患者化疗前后BMMNC及KM3细胞与阿霉素共孵育前后4种TRAIL受体表达的变化。结果 MM患者BMMNC死亡受体DR4、DR5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DR5的表达高于DR4(P<0.05);诱捕受体DcR1、DcR2在MM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KM3细胞死亡受体DR4、DR5强表达,未检测到诱捕受体DcR1、DcR2的表达;MM患者化疗后BMMNC及KM3细胞与阿霉素共孵育后DR5的表达均上调(P<0.05)。结论死亡受体DR4、DR5和诱捕受体DcR1、DcR2在MM患者BMMNC和正常人BMMNC中表达有差异,这可能是TRAIL可以选择性杀死MM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毒性作用的机制之一;MM患者化疗后BMMNC及KM3细胞与阿霉素共孵育后死亡受体DR5表达上调,提示化疗药物可能通过上调死亡受体DR5的表达而促使细胞凋亡。

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系,   受体, 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凋亡配体

上传时间

2006年11月02日

【期刊论文】Survivin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李娟, 赵莹, 张殿宝, 黄蓓晖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2005, 24 (12): 1522-1526,-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背景与目的: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但在正常成人分化组织无表达。其表达与多种肿瘤的预后及肿瘤对放、化疗的耐受有关。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Survivin在正常人、初治及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患者骨髓细胞及骨髓瘤细胞系KM3中的表达,以揭示Survivin在骨髓瘤中的表达与耐药及疗效的关系。方法: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29例MM患者(其中初治17例,复发/难治12例)、9例正常人骨髓标本及KM3细胞系中Survivin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结果:骨髓瘤细胞系KM3高表达Survivin。SurvivinmRNA在正常人、初治和难治/复发MM患者骨髓细胞中阳性率分别为22.2%、70.5%和83.3%,表达水平(Survivin/β-actin比值)分别为0.06±0.04、0.31±0.14和0.69±0.24,骨髓瘤患者表达率和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而难治/复发MM组表达水平高于初治组(P<0.05)。所有的正常人标本中均未检测到Survivin蛋白,在初治和难治/复发MM组Survivin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1.1%和58.3%(P>0.05),表达水平(Survivin/α-tubulin半定量比值)分别为0.11±0.07和0.21±0.12,难治/复发MM组明显为高(P<0.05)。17例初治患者中,7例Survivin阳性者4例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1例微小反应(minorresponse,MR),2例无变化(nochange,NC),有效率[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PR+MR]71.4%;10例Survivin阴性者中2例CR,4例PR,2例MR,2例NC,有效率80%,略高于阳性组。但统计学分析未发现两组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Survivin在骨髓瘤患者中的高表达可能是部分患者对化疗不敏感的原因之一,由于Survivin仅特异性表达于骨髓瘤细胞,Survivin可作为逆转骨髓瘤细胞耐药治疗中的潜在靶点。

骨髓瘤, 多发性, Survivin, KM3细胞, 耐药, 疗效,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印迹

上传时间

2006年11月02日

【期刊论文】白血病细胞核基质蛋白的初步研究

李娟, 任显辉, 黄兆伟, 金月英, 王子慧, 邱殷庆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6):425~42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比较白血病细胞与正常骨髓细胞核基质成分的差异。方法 用高盐法抽取细胞核基质蛋白,SDS2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和观察了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急粒变期及化疗前后白血病细胞核基质蛋白的改变。结果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急粒变期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核基质与正常者有明显差异,主要改变是白血病细胞分别在某些区带出现新的核基质蛋白或核基质蛋白含量的增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后与慢性期相比也在某些区带出现新的核基质蛋白或核基质蛋白含量的增加。化疗前后白血病细胞核基质蛋白成分的比较,表现为化疗后核基质蛋白明显减少。结论 白血病细胞与正常骨髓细胞相比,核基质蛋白有明显的差异,核基质蛋白成分的改变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急性变有关,核基质是某些抗癌药物的作用位点。

白血病, 核基质蛋白

上传时间

2006年11月02日

【期刊论文】骨髓微环境对骨髓瘤细胞生物行为的影响①

李娟, 罗绍凯, 熊文杰, 黎军和, 彭爱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4,20(5):352~355,-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观察骨髓瘤患者基质细胞(BMSC)及其对瘤细胞几种细胞因子及瘤细胞膜上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细胞培养、RT2PCR、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BMSC及与BMSC共同培养前后瘤细胞IL26mRNA、IL21βmRNA、TNF2αmRNA及瘤细胞膜上ICAM21、VCAM21的表达。结果: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患者BMSC与瘤细胞共同培养后,初治和复发、难治性MM患者瘤细胞ICAM21、VCAM21表达增加;复发、难治MM患者BMSC与瘤细胞共同培养后,初治和复发、难治MM患者瘤细胞的IL26mRNA、IL21βmRNA、TNF2αmRNA及ICAM21、VCAM21表达均增加;初治MM患者BMSC膜上ICAM21、VCAM21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复发、难治MM患者BMSCIL26mRNA、IL21βmRNA、TNF2αmRNA及ICAM21、VCAM21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初治MM患者。结论:初治MM患者BMSC表达粘附分子增加,复发、难治MM患者BMSC除粘附分子表达异常外,其IL26mRNA、IL21βmRNA、TNF2αmRNA亦表达异常;MM细胞与BMSC共同培养后,粘附分子和(或)IL26mRNA、IL21βmRNA、TNF2αmRNA表达增加,可能与MM细胞的存活、生长、耐药及疾病复发密切相关。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因子, 粘附分子

合作学者

  • 李娟 邀请

    中山大学,广东

    尚未开通主页